距离江苏如东刘埠渔港码头20公里处的风场,在碧海蓝天下,江苏南通移动完美邂逅海上“风车”,5G信号实现50公里远海覆盖,为该片海域生产作业、生命安全等提供高效的通信保障。这也是江苏省内建成的首个中近海海域80米风机5G基站。
2月14日一早,在如东刘埠渔港码头登船后,南通移动如东分公司“海子牛”党员先锋队的施工人员就开始忙着组装5G设备的配件。南通移动如东分公司5G网络专家吴维国介绍,提前组装配件是为了提高在风机上的施工效率,“海上施工要抢抓天气、潮汐的窗口期,所以留给大家的作业时间十分有限”。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运输船顺利到达位于风场最外围的一台风机,一个个组装好的设备此时也“整装待发”。在运输船平稳靠近风机后,两名做好防护措施的施工人员率先爬上梯子,到达第二层风机平台后,两人迅速在护栏上固定好滑轮,与运输船上的施工人员相互配合,将设备全部“运输”到平台上。
“首个站点选取这个位置,是为了最大范围覆盖远海。”吴维国介绍,此次建设的5G基站是为80米高的风机专门“定制”的:结合海上航道规划提前勘察设计,创新研发轻便的小型天线,并采用“80米﹢25米”的双平台建设。“基站建在80米高处可以实现远海覆盖。”吴维国说,考虑到风机的承重和安装空间等因素,在风机顶端80米处安装新型天线设备,同时,借助25米高的平台,安装传统5G天线设备,实现周边10公里的厚覆盖,上下叠加形成互补,保障该区域5G信号稳定覆盖。
随后,记者跟随施工人员爬上位于风机25米高的第一层平台。站在平台上,看着脚下的海水,记者顿感晕眩。移动施工人员则习以为常地告诉记者,在平台上施工的难度不大,主要难点是背后的技术创新。南通移动如东分公司技术业务支撑中心主任陈杨介绍,由于风场的海缆长度达120公里,超过光模块的极限传输距离,南通移动首次创新运用海上SPN(承载)﹢ OTN(光传送)网络技术,在海上搭建了一套波分系统,解决了信号回传距离受限的问题。
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在平台栏杆上将“抱杆”安装完毕后,一人登上栏杆、一人抱住设备,相互配合着将80斤重的传统天线固定在抱杆上。当天14时许,随着天线设备与RRU设备一个个成功连接,数字信号成功转换成模拟信号,5G信号成功实现区域覆盖。经现场调试和测试,该区域网络下载速率达到近400兆每秒。
茫茫大海上,一台台矗立的风机形成一道独特的海上风景线,而刚刚建成的5G基站正默默散发着自己的“魅力”,为该海域企业生产作业、渔民安全等保驾护航。“该站点成功建成,为实现南通中近海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打造标杆样本。”陈杨介绍,今年如东计划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建成海上5G基站70多处,为南通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添砖加瓦”。
【记者随访手记】
攻坚克难“不畏难”,出海随访“不容易”
首先是时间敲定难。此次南通移动海上5G基站本计划在年前建设开通,但因天气等原因一直无法确定出海时间,因此这次“走基层”也迟迟未能成行。所以,时间紧、任务重,是摆在移动人面前的最大难题。吴维国说,要抓住每一次出海的机会,才能保证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其次是采访过程难。无论是坐船出海还是登高作业,都是海上5G基站建设中最直接面对的难题,经过现场体验后,不得不佩服施工人员的那一份“淡定”。当然,背后看不见的还有移动人的未雨绸缪、攻坚克难,正是他们提前勘察设计、研发新型设备,做好、做足准备工作,才能一次顺利安装开通。
最后是结束返程难。当天现场施工结束时,已经错过返航最佳时间,海水已经退潮。返航途中,运输船毫无意外“搁浅”了,经过协调后,海上作业拖拉机赶来“救援”,在滩涂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一行人终于顺利上岸。陈杨看向大海的方向,笑着说,虽然前面一片漆黑,却似乎能望见移动5G蓝色之“光”。
关键词: 南通移动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