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5月18日消息(水易)近日,在“2022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中国电信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创新部总经理王桂荣发表《持续升级新型基础设施 深度融入数字经济生活》的主旨演讲。
王桂荣表示,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行业迎来三大演变,一是基础设施从连接为主向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演变;二是从外围通信支撑向深度融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演变;三是从满足通信需求向赋能社会民生演变。
为此,中国电信全面实施“云改数转”战略,推进三个演变,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创造美好新生活。
新设施:从连接向云网融合演进
建设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电信充分发挥网的基础优势,把握云的发展方向,提出“云网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资源布局,推动DC、网、算力、云、大数据/AI、安全绿色等多要素聚合创新,加快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王桂荣表示,网络方面,中国电信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的网。例如大带宽低时延、东西部算力高效协同的DCI网络,统一接入、灵活调度、千企千面的新型城域网,共建共享、确定性能力创新的5G网络。同时自研打造新一代运营系统,实现云网能力的智能调度。
云基础设施方面,除了2+4+31+X的算力资源池布局外,更重要的是打造自主可控、云网融合的云。中国电信天翼云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核心能力全栈自研,并在2021年全面升级为天翼云4.0分布式云,满足市场对算力使用、交付和安全性提出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一城一池布局边缘DC,形成中心集群+浅边缘+深边缘的层次化绿色低碳算力基础设施。此外,通过AI和大数据能力,实现算力资源的智能敏捷调度。
更为重要的是,新设施离不开安全。中国电信认为新设施需具备网络内生、数云原生的安全。王桂荣指出,内生安全不是简单的按照客户的需求部署安全能力,中国电信通过打造云网边端纵深防御体系,实现安全的按需随选和弹性部署。
新能力:数字化平台赋能深度融合
有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后,就需要考虑开放云网能力,打造数字化平台。中国电信认为,平台是枢纽,将连接、算力、存储、AI、安全能力融入平台,实现统一运营、统一供给,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王桂荣表示,过去的云、网等这些能力其实已经应用在各行各业,但是不太方便。“我们希望未来通过数字化平台,客户能够像使用水电一样来使用运营商的基础设施能力。客户不再需要通过客户经理来来升级带宽、云等能力,而是通过操作系统级的平台能力,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对接。”
数字化平台能力之上,中国电信希望在服务便捷化、治理智能化、产业高效化方面发力。为此,中国电信聚焦重点行业设立产业研究院,深耕具体行业形成关键能力,通过建立集约能力底座以及能力原子化供给,让产业数字化能够真正落地。
例如,在智慧工业应用领域,中国电信打造的准能智能矿山应用,克服地势复杂、组网难度高的挑战,真正把5G用在了工作环境恶劣、安全风险较高的矿区,每年节省安全成本支出1000万元,运输速率提升20%,每年减少人力成本15万,过程质量波动减少15%。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应用案例,相信随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力的不断完善,各类数字化应用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复制推广。”王桂荣强调。
新生活:让数字信息服务普惠民生
为了能让更多的数字化应用融入千行百业,中国电信在过去几年成为了一系列专业公司。例如,中国电信天翼数字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天翼云、5G、千兆光宽、大数据/AI等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智慧安防等数字化平台,赋能美好数字新生活。
正如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夏冰在开幕式主题演讲上所指出的,数字化受益者正从特定群体向全体人民加速演进,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快弥合。当前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从城镇到乡村、从中青年到老年,数字化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全民素质素养和技能不断提升。
王桂荣介绍,从中青年到老年方面,中国电信升级10000尊享客服、爱心翼站暖心服务、线上营业厅APP、孝心卡专属权益、适老智能终端、智慧助老等六大服务举措,助力老年人更便捷享受信息服务。
从城镇到乡村方面,打造教育数字基座,助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人工智能,助力社会安全治理保障人民安全等等,最终目标是让数字信息服务普惠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信全力支撑精准抗疫,为全国提供云网及IDC服务,并为28省及其地市提供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运营,服务330个疫情信息化平台。同时全面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王桂荣表示:“目前来看,中国电信在面向数字经济,面向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且得到很好的复制推广。让我们携手迈进数字经济新未来。”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