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TBI)联合举办的2022可信区块链生态大会暨首届信任科技大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所长何宝宏博士首次公开做“用科技创造信任”的主旨演讲,带给业界“信任科技”的崭新认知。以下为演讲精彩实录。
讲这个主题,主要是因为我个人体会产业界越来越多地用科技开始做信任方面的工作了。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信任的锚点交给了算法、机器、技术,所以人们越来越相信技术、算法做出的决策。云让我们相信计算会产生新的力量,所以大家讨论地热烈关于算力的问题。人工智能让我们相信算法、数据、算力一起能够创造智慧。大数据让我们相信数据还有新的价值。隐私计算让我们相信交换价值时可以保护匿名,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实现价值的交换。区块链让我们相信机器自身能创造信任,这也是我们本次峰会的主题。而元宇宙让我们相信未来还有一个世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硅谷预言家”马克·安德森,在采访中谈到Web 3时称,“互联网天然不具有信任属性”。互联网是一个非受信的、无需许可的开放环境,这释放了巨大的创造潜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在互联网上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却无法依赖于这样一个无法受信任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原生技术,无法提供与现实世界中一样值得信赖的经济机制,因为信任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互联网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强,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越来越线上线下相结合,越来越跟金融相融合,使得互联网的经济属性、金融属性越来越强。
但在40多年前,互联网的设计者们却不是这样想的,“互联网不需要信任机制属性”,因为服务对象是军事、教育和科研,这些外部用户“天然地”彼此信任,没必要画蛇添足地,设计一套内置的信任机制。只是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和商用化,用户角色日益丰富,利益冲突不断和网络犯罪日盛,彼此天然信任的假设被摧毁了。
经济活动要以信任为基础,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商、约车和支付等经济活动时,需要来自线下权威机构的背书,或者自身在线上已经“大到可以信”了,总之,信任源自权威机构而不是互联网本身。没有内置信任机制的互联网,在面向消费者和服务于信息流动时,依靠自身的加固修补和外部的信用背书,还能够正常运转。但随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业互联网、金融数字化甚至货币数字化等,数据日益资产化和要素化,“外挂式信任”越来越步履阑珊。
这就引出了前几年已经出来的信息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的概念。我们设计互联网的初衷不仅仅是用于教育科研的,我们也是只是为了传递信息。但是今天随着互联网经济属性的增强,我们越来越多的传递价值,传递财富。数据是信息的时候,平等、开放、共享,我们拷贝就可以了。但是当数据代表着资产、代表着财富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我们要平等、开放、共享这样的基本的信仰和理念适合于信息,不适合于价值、不适合于财富。所以我们首先讨论的是确权,专有权的问题,如何控制、如何保护,这个问题谈完了才谈如何交易、如何流通的问题,所以信息叫COPY,价值叫MOVE,我们今天围绕着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传递价值,需要做很多技术性工作。
通信网络和我们的价值流通网络,类似于我们现实中的交通网络和物流网络的关系。通信是基础设施,交通是基础设施,物流也是基础设施,而且它是基于前面两者的。同样我们今天所说的数据流通的价值流通和数据交换的基础设施,毫无疑问会建立在今天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之上的,但是光有通信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因为通信基础设施只有“通”和“断”两种方式,流通需要更多的中间状态、更多梯度、更多的灰度。大数据就是要把原始的数据加工成数据资源,需要发明或者创造一批新的技术,核心目标是将数据变成资产,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变化。
信任科技不是安全科技。信任科技是综合应用密码、数字身份、隐私增强、共识算法、授权监测等技术,为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信任解决方案。关键词是为经济活动提供一种数字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用代码或数字来取代我们中心化的信任机构,以更好地提升我们的信任这方面的效率,降低成本。
安全是关于当下的,信任是关于梦想的,是关于未来的。安全解决的是对手问题,信任解决的是队友问题,尤其是队友中存在猪队友的问题。而安全科技解决的是关于对抗的问题,因为你是对手,必然讨论的是对抗问题。而信任解决的是合作问题。创造信任科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作。所以安全科技是关于战争论的、对抗的,而信任科技是博弈论的,经济学上的一个博弈问题,是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博弈的问题。所以,安全科技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守住秘密、守护数字财富,而信任科技是关于如何更好地交流信息、如何更好地交换价值,更好地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
当然了,信任科技可以有两种理解这个词,让科技更信任,还是用科技创造信任。过去的十年,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致力于让科技更信任,我们做了可信云、做了区块链、算法治理、AI伦理、护脸计划等等,目的只有一个,让科技更好地赢得大家的信任,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仍然还有很多让科技更信任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就是身份体系、价值,围绕内容、算法、基础设施层面,仍然有很多需要让科技更信任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为互联网内置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开了先河。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形式刊登了一篇《信任机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如何改变世界》,提出“区块链这个技术创新所承载的意义延伸,远远超出了加密货币本身,区块链让人们能够在互不信任、没有中立中央机构背书的情况下进行互相合作”。
2022年,区块链的“7年之痒”出现,业界逐渐意识到,单靠一种信任机器是不够的,区块链解决的是交易的信任,而不是交易者的信用,也不是资产的信用等。用科技创造信任,不仅需要打磨和延展区块链这台信任机器,还需要生产制造出更多品类的“非区块链”的信任机器。人工智能让我们相信算法、数据、算力一起能够创造智慧,大数据让我们相信数据还有新的价值,区块链让我们相信机器自身能创造信任,隐私计算让我们相信交换价值时可以保护匿名,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实现价值的交换。元宇宙让我们相信未来还有一个世界。七年前,经济学人说区块链是创造信任的机器,那么七年后我的观点是区块链是创造信任机器的零部件。
不仅区块链,还需要更多的机器。比如,隐私计算是针对队友的,而不是针对对手的。可用不可见的价值交换信息,对对手的信任度决定了采用何种保护程度。
再比如零信任技术,随着今天我们用户越来越共享资源、共享设备、共享通道,以前基于防火墙的信任体系不再适用,需要最小授权原则,需要动态的调整权限。即是在基础设施层面如何防范队友中出现猪队友的问题,特别是防范队友中有人变成对手的问题。
集大成者Web3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要点值得思考。第一,区块链主要是谈的底层的基础设施,Web3.0主要谈的是基础设施上的应用,跟当年TCP/IP互联网谈的是底层,Web3.0谈的是上层一样的逻辑。我们整个业绩的重点已经从底层的区块链这种基础设施往上迁移了。第二,分布式的数字身份问题需要关注,个人要获得网络上的财富,个人信息的保护,首先需要将个人的数字身份独立出来,没有数字身份的独立,就没有身份自由迁徙的权利。第三,关于分布式的组织形态,下一代互联网Web3.0来了,必然会优化或重构我们今天的组织形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态、社会的组织形态等。就像开源社区,似乎就是最早的一种DAO的结构形式,当然其中没有内置的一套激励机制。第四,NFT不是本身具有价值,而是一种价值的容器,价值的技术承载的工具。我看来,更多No-NFT的技术会出现,NFT很明显我们要做一个非同质化的一个,但是没有说清楚到底做什么,所以这种否定性命词就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多的分支必然会出现。
围绕信任科技,往前走是信任科技,守住当下是安全,往前走的基础是先守住当下,所以安全科技、信任科技,一个是守住当下,一个是更好地往前走,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让信任越来越数字化,用技术的手段来创造信任,让信任可编程,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键词: 中国信通院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