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早已踏上数字化转型之路,但数字化人才缺乏成为转型成功的一大阻力。麦肯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高达80%,Garnter近年来对全球460位高管的调查显示,缺乏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又懂业务的融合型人才,是阻碍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但是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周期长难度大,引进外部人才又面临着供给不足等问题,企业如何才能解决数字化人才发展难题、抓住数字发展机遇?近日南京举办的一场展会给出了答案。
(资料图片)
4月20日-22日,《培训》杂志主办的“2023(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暨教育培训博览会”顺利举行。大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培训新实践”为主题,汇聚企业管理者、培训管理者等专业人士以及100+品牌机构,聚焦当下企业人才发展难点与痛点,帮助企业找寻人才发展新路径、新方向。作为国内数字化人才综合培养创新服务机构,51CTO企业学堂今年再次受邀参展。
会上,51CTO副总裁、企培事业部副总经理邵燕发表了《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的主题演讲,结合当下的宏观环境分享了51CTO对于数字人才培养的思考、培养体系与落地实践,为处在迷茫期的企业呈上一剂直达痛点的良药。
三大能力体系,助力企业数字化人才能力重构
随着数字化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持续走高,当下从业人员既有技能或者单一技能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邵燕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组织与人才能力面临重构,传统的职能型、单一能力结构的组织与人才,将向着拥有新兴技术能力、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数字化组织和人才转变,这样才能够把科技赋能到业务,让科技在业务上有更多价值产出。
传统的组织和人才向数字化组织和人才转变,中间的鸿沟如何跨越?邵燕指出,51CTO企业学堂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技能标准体系、技能评估体系、技能培养体系,在这三个体系的关联作用下,可建立适用于企业数字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助力企业推动人才能力升级重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邵燕介绍,技能标准体系要解决的是要建立一支怎样的数字化队伍,每个数字化岗位建立什么样的岗位能力模型。对于如何破除现有人才与理想人才的差距,即怎么学、学什么,这是技能评估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技能培养体系则是确定最终的培训规划,包括学习资源和实施方式等。在三大体系的支撑下,51CTO企业学堂会帮助每家企业建立三个中心——能力中心、评测中心和学习中心,实现从预置岗位模型到规划个人学习路径再到训后评测一套完整路线,为体系化的数字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最基础的支撑底座。
但是体系化不代表统一化,邵燕表示,51CTO企业学堂会在体系化之上结合企业员工的能力差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人才培训需求。“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是要有一套体系化的学习规划,体系化之后根据员工能力评测结果,提取差异化的短板制定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精准匹配学员需求。”
数字化能力模型,让人才培养有据可依
数字化专业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之间培养的差异该如何界定?数字化专业人才需不需要数字化培养?对此,51CTO提炼出来一个能通用的“五维数字化能力模型”,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缺乏的不同的数字化能力,比如说专业人才和应用人才需要进行的培养思路的差异,去做详细精细的培养方案设计,让人才培养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邵燕介绍,51CTO“五维数字化能力模型”完全打破员工原有的能力模型再进行重构,从领导与管理、专业能力、思维、态度与品质、个人特质等维度出发,将能力项目细分为各种等级,并对不同的等级进行清晰的定义,来给员工做能力删减和新的数字化能力补充。通过个性化、精准化的培养方案,为企业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和数字化应用人才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提高成长空间,帮助企业解决职能单一、一岗多责和职责混淆等问题。
多行业落地生根,为客户数字化发展深度赋能
作为国内知名的数字化人才综合培养创新服务机构,51CTO企业学堂构建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得到众多企业的实践认证。
当前,超过1/3的中国百强企业与51CTO企业学堂达成人才培养合作,覆盖互联网、电信、金融、能源、制造、房地产、教育、医疗、政府等行业。比如三大运营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顺丰速运等企业,都与51CTO企业学堂建立了合作,51CTO企业学堂根据企业人才培训需求制定了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帮助企业夯实员工数字化能力,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说起数字化转型,很多企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对组织和人才的转型重视不够,实际上,组织和人才能力重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支撑。在当下的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必须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应对转型路上的挑战。对此,51CTO企业学堂将与更多企业携手,加速数字化人才能力进阶,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落地和实现。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