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5月18日消息(颜翊)“未来是万物智能的世界,需要万物感知和万物互联,这两点均和光强相关。”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在5月16日开幕的第十九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上表示。
数字革命正在发生,需要配套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光纤具有绿色环保、抗电磁干扰、低时延、无带宽限制等特点,是承载智能联接的最佳选择。
【资料图】
靳玉志在主题演讲中解读了光技术赋能智慧城市的8大场景,并倡议业界共同助力武汉打造全光智慧城市标杆,将全光智慧城市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
全场景赋能智慧城市
华为持续不断创新,推出F5G智简全光网、智能车载光、行业感知等多领域解决方案,覆盖医疗、教育、商业地产、制造、政务、出行、交通、停车等场景,全方位赋能智慧城市,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生产和城市运营效率。
在教育场景,F5G全光教育城域网方案支持40公里的超远覆盖能力,助力打造“万兆到校,千兆到教室”的光纤宽带网络,显著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在医疗场景,F5G全光园区方案支持光纤直达诊室、病房、护士站等各个场景,一张光纤网络满足病房呼叫、监测、TV、有线/无线上网等海量接入诉求,超大带宽支持医生秒级阅片。
在商业地产场景,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武商梦时代商业综合体选择F5G全光园区方案,一网承载办公、商户、无线、楼宇控制及广播等业务,降低30%网络能耗,网络综合运维效率提升60%。
在制造场景,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基于F5G全光工业网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远传输、超高可靠等特性,实现企业生产、办公、园区视频、消费、文体活动等业务一网承载,构建了工业互联网的坚实基础,加速实现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
在政务场景,F5G城市光网支持实现全市1张网,高可靠融合承载政务、物联、算力、行业专网等多业务,打造“一云一网多业务”的新型智慧城市联接底座。
在出行场景,华为基于20多年光学技术积累,推出华为光场屏、AR-HUD等智能车载光解决方案与产品,助力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在路口场景,基于雷视拟合、全息视角和全光通信打造的全息+全光路口解决方案,可实现对交通事故、事件的秒级感知,提升通行效率,同时网络施工改造时间缩短80%,助力交通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
在停车场景,华为携手伙伴,结合视觉及智能算法,打造智慧停车方案,实现无感停车无忧运营,减少道路拥堵,方便居民出行。
靳玉志表示:“下一步,华为将与产业各界一起,助力东湖高新打造全光示范区,助力武汉打造成全光智慧城市标杆,并依托武汉光博会平台,通过示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广成功经验,使能行业数字化,赋能智慧城市发展,助力国家经济腾飞。”
三方面入手让F5G应用更快、更深入
由于光纤本身就是绿色环保的介质,相比铜线来说,无论是制造过程中还是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都大大的降低。根据华为在一些典型场景上的测算,随着F5G全光网应用逐渐扩大,将对节能减排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如在深圳大学智慧校园案例中,采用了全光校园绿色节能方案,相比传统铜线,能耗降低约30%以上;华为与武汉金茂合作的F5G智慧住宅应用,每年可帮助每户家庭节约大约152度电。
此外,从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看,F5G全光网赋能各行业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把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进行提升,也会对碳排放的降低做出贡献。
靳玉志认为,从总体来说,目前F5G的大规模普及已没有障碍,生态伙伴对F5G也越来越认可,对全光网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尤其是在教育、医疗行业,全光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趋势,很多客户和伙伴都认为全光网是未来建网最重要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F5G在教育、医疗这两个行业的进展非常迅猛,所以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择F5G全光网解决方案进行应用。
那么如何更好推动F5G应用在千行百业中?他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让产业走得更快、更加深入。
第一,孵化更多应用场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和更多的企业加入,去孵化F5G更多的应用场景。
第二,人才的培养。F5G代表了未来,但新的技术在人才生态发展上需要过程。过去纯粹学习理论知识已经行不通,需要把F5G相关知识形成系列化的课程体系来培养人才。华为已和武汉的头部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让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就能够接触到理论和产业,帮助学生在参加工作时能更快融入产业。
第三,持续创新。其中,与行业结合的创新非常关键,武汉的光技术积累非常深厚,华为希望能够扩展光通信的行业应用,反哺武汉和湖北的经济发展。
在本次光博会期间,华为全面展示了其前沿光技术及最新产品、解决方案,包括F5G智简全光网、行业感知、智能车载光三个领域的多款新品:业界首个50G POL样机、业界首创无损工业光网、业界首个端到端OSU产品组合等,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面向F5G演进,华为也将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与运营商、政企客户、行业伙伴一起孵化更多应用场景,繁荣产业生态。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