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在深圳举行,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分享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新兴产业创新与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梁华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确定趋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有效促进能源、制造、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的价值。同时,在新能源、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随着数字经济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使能新兴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人才是关键。培养数字人才、提高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智能化之后,世界各国的又一共识。梁华认为,产业各方需共同践行技术普惠,推动数字人才发展,让数字技术更好使能新兴产业,助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发言全文如下
(资料图片)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共同探讨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新兴产业创新与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东盟是华为在海外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我们扎根东盟市场23年,以领先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和良好的服务支持东盟各国运营商客户,为当地提供联接服务,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同时,华为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理念,与区域的行业客户和生态伙伴一起,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助力东盟数字经济的发展。
一、以数字经济为契机,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使能新兴产业发展。
我们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确定趋势。5G联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推动数字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其中,泛在联接是基础,从过去作为通讯沟通的手段,逐步与云、AI等技术融合创新,帮助人们更好地联接到数字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算力已成为这个时代基本的生产要素,使能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东盟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不断推进数字化进程和创新实践。
华为与产业合作伙伴一起,积极参与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共同创造数字经济新价值。比如,在亚洲单体量最大的老挝钾矿,通过4G矿山工业专网实现井下300米随时随地的移动通信,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极大改善了矿工的工作环境并创造了经济价值。在泰国,联合本地汽车部件制造商打造5G+云智慧制造工厂。
我们相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能源、制造、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的价值。同时,在新能源、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随着数字经济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使能新兴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鼓励绿色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光伏与农业互补的案例。在中国海南的光伏大棚里,当地农民在一排排的光伏板下,种上了小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因为光伏大棚有助于缓解台风、暴雨和高温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为叶菜提供较为稳定的种植环境,适合海南的天气。这样一边发电一边种植,相得益彰。这是利用光伏可再生能源“农光互补”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东盟各国,我们也同样看到了类似案例,应用绿色能源技术促进产业发展和低碳环保。在印尼,与本地运营商一起,用绿色ICT技术打造极简、绿色、智能的数字基础设施,大大减少了网络能耗。在新加坡,华为与客户一起部署了海上漂浮电站,占地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每年可以减少42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帮助新加坡额外种植了23万颗树;在柬埔寨,与本地医院携手在室外停车场建设屋顶智能光伏系统,每年可生产50万度清洁电能,为300多位医护人员工作和数万患者治疗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未来,华为希望携手东盟的客户、伙伴共同促进绿色新能源技术的落地普及,通过ICT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传统能源的数字化运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三,践行技术普惠,推动数字人才培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人才是关键。华为致力于助力东盟各国构建数字人才生态,在印尼、马来、泰国、菲律宾和孟加拉设有5个培训中心,传递与共享ICT知识和技能,持续推动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升。近年来,华为通过东盟学院、ICT学院、未来种子等项目为东盟各国培养超过20万名数字人才,支持本地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
面向未来,我们希望继续在数字基础设施、云、光伏、数据中心,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矿山、智能制造等行业数字化领域共同探索与创新,大量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的人才在此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作用,让数字技术更好使能新兴产业,助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华为愿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与东盟各国企业和伙伴携手同行,一起为中国与东盟的数字技术创新合作与新兴产业发展做贡献。谢谢大家。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