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资料图片)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ChatGPT火遍全网后,与之相关的搜索引擎概念股股价大涨、热度飙升。例如,连沉寂了许久的三六零最近四个交易日以来,也开启了第三个涨停板。与此同时,对标ChatGPT研发更加智能的对话机器人等科技产品,也成了各大搜索引擎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
要知道,ChatGPT月活超1亿,入侵的是与之高度相关的搜索引擎科技企业的腹地,如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谷歌、微软、百度等,因此,这些巨头也开始推波助澜、快速跟进。例如,一周前谷歌母公司Alphabet确认,将推出“实验性对话式AI服务”Bard。而微软举办发布会,直接推出了带有对话(Chat)功能的必应(Bing)主页,并更新了Edge浏览器。
在国内科技圈,ChatGPT同样是热度不减,百度更是成为研发对标ChatGPT科技产品的“夺冠”热门。据媒体报道,百度自身也不负众望,已于近日确认,将推出类似ChatGPT的产品“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3月份完成内测向公众开放。
只是,相比ChatGPT在被全民热议的时候,其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谷歌、微软也反应迅速,并紧随其后,而百度却在AI智能科技领域的实力虽不容小觑,却在跟随ChatGPT热点方面,显得有些姗姗来迟。那么,在巨头蜂拥而至的新赛道,百度是否能后来居上?甚至借助ChatGPT的新概念,盘活百度搜索业务?据「于见专栏」观察,业界对此呼声极高,对百度也寄予厚望。
百度虽然迟到,但是最有资格入局
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并让众多科技巨头“连夜”跟进,显然与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同日而语。一方面,ChatGPT是一款触手可及的产品,并非像元宇宙那样虚无。
另一方面,ChatGPT过亿月活的用户规模,已经验证了其市场需求的可行性,这也意味着,ChatGPT已经将AI的相关技术应用落地,后来者只要拥有同样的技术能力,或许也不再需要在模式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可以“拿来主义”,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入局企业的快慢速度,或许看清方向再出发,或许远比虎头虎脑就盲目涉足,要更加容易落地以及商业化。而百度对此显得无比从容,似乎也正是因为成竹在胸,有备而来。
据了解,ChatGPT是由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OpenAI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OpenAI的官网上,ChatGPT被描述为优化对话的语言模型,是GPT-3.5架构的主力模型。
ChatGPT具有同类产品具备的一些特性,例如对话能力,能够在同一个会话期间内回答上下文相关的后续问题。然而,其在短时间内引爆全球的原因在于,在网友们晒出的截图中,ChatGPT不仅能流畅地与用户对话,甚至能写诗、撰文、编码。
值得一提的是,ChatGPT最基础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NLP),百度早已驾轻就熟,早在2010年即已介入研发。彼时,百度内部第一个AI部门,便是以此命名,并逐渐打开局面。目前,基于这些语言模型还将问答系统、对话系统、机器翻译等技术产品化、商业化。
另外,从产品层面来看ChatGPT,其核心概念为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即利用AI技术生成内容。而此前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就曾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AIGC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以百倍千倍的生产速度”创造出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
由此可见,百度对于ChatGPT所依附的技术、所承载的产品都可谓先知先觉,只是对于追热点,显得有些淡定而已。
但是,以百度的技术实力与流量优势,想要研发出对标的产品,并将其进行商业化,显然也并非难事。可以如是说,纵观目前国内的科技企业,百度是最有资格入局该赛道的玩家之一。
东风已至,“文心一言”万事俱备
三国时期,周瑜可谓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是奈何其在孙刘联军和曹操之间的对弈大战中策划的“火烧赤壁”之战,万事俱备,却只欠东风。因此,在诸葛亮巧借东风之后,才得以大功告成,流传千古。
这个经典的故事也告诉人们,任何成功,都需要背后的客观条件足以成熟。而AI作为时代的风口,更需要在准备充分之时,借“东风”之势,扶摇而上。
难能可贵的是,百度的前瞻性眼光与在AI方面坚守的长期主义,给其布局人工智能留下了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机遇,因此,在ChatGPT火遍全球的这种“东风”之势下,也无需急于一时。这也不难理解,手握AI核心技术的百度,能在各大巨头争先恐后之时,能够如此从容淡定。
不可否认的是,百度的技术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有数据印证,百度在AI方面沉淀已久,相关技术专利也数以万计。例如,根据2022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22)》报告显示,百度AI专利申请量16754件,AI专利授权量5705件, AI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专利质量评测得分92.21,再次位列全国第一。
据了解,百度早在2019年即已开发了AI大模型“文心”,该模型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是一种与ChatGPT所基于的技术类似的深度学习模型,已被用来使其搜索结果更具相关性。
而且,在“文心一言”问世前,百度早已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AIGC等方面早有布局。例如,在此之前,百度就以“飞桨”和文心大模型推出AI作画产品,在内容创业领域得以应用及商业化。除此以外,百度还开发了多个模型,并将其能力纳入图像和艺术生成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轻描淡写的内容创作能力,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实现的。这通过全球无数企业涉足的AI领域,在ChatGPT尚未走进大众的视线前,都显得默默无闻,便可以窥见一斑。
要知道,类似ChatGPT出现爆发,需要同时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一是基于基础运算的算力要求,二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全球大数据资源,三是近乎顶配的硬件性能支持,四是全球顶尖的AI技术人才,四者缺一不可。这也意味着,鲜有企业能够达到这样的入局门槛,拿到入场券。
百度直接进入决赛圈,商业化考验却难于免俗
据观察,巧借东风即将入局的百度,看似低调淡定,实则显得有些志在必得、胜券在握。要知道,在AI产品布局方面,不乏与ChatGPT一样,在对话机器人赛道不断深入技术研究、深入产品研发的公司与团队。
如果将AI技术的应用与商业化比喻为一次马拉松赛跑,那么这场长跑早已开始了预选赛、甚至淘汰赛,而如今收获过亿月活用户的ChatGPT便是少有的幸存者。
只是,因为幸存者偏差效应的存在,人们只看到了这场竞赛的结局和留在赛场的选手。殊不知,无数企业在探索AI的产品化、商业化路径上,或默默的销声匿迹,或早已阵亡。
例如,仅是目前舆论目光都瞄准的对话机器人,就有大量科技企业纷纷涉足。
近5年,微软、META、谷歌等科技企业均以不同形式研发推出对话机器人产品,但基本都中途折戟、无功而返。例如,早在2016年,微软在Twitter上发布了Tay,但Tay上线后不到24小时就匆匆下架。谷歌也早在2021年5月就公布了LaMDA,但迟迟未作为产品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月,微软确认三度投资OpenAI,金额数十亿美元;近日,微软整合ChatGPT产品至其搜索引擎产品Bing当中。十分有趣的是,微软自己下场研发产品并拓展市场没有下文,却因为注资ChatGPT却成为这轮热潮中的大赢家。
不过,「于见专栏」认为,并非所有的玩家都像ChatGPT背后的OpenAI公司一样幸运,不缺资本加持,不缺营销话题。相反,更多布局人工智能的企业,甚至包括百度,都面临着AI应用落地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从技术到应用,尚且有十万八千里。如何将尖端的技术转化为符合消费市场用户的需求,对于百度等科技企业来说,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百度早早开始布局AI,却在相关应用场景、应用产品方面,除了小度智能音响、自动驾驶汽车等尚且有一定影响力以外,鲜有在影响力方面,足以与ChatGPT相提并论的产品了。
另一方面,从技术应用到商业化,也是众多科技企业难以打破的掣肘。即使是目前在用户数量、活跃度增长方面十分夸张的ChatGPT,也未能打破这样的魔咒。
例如,据Fortune报道,有消息称OpenAI 2022年收入仅约 3500 万美元,目前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但OpenAI预计其将于2023年、2024 年分别实现2亿美元、10 亿美元营收。很显然,这种营收水平,与其当前的热度、用户体量、科技实力与资本实力相比,都并不匹配。
可以预见的是,ChatGPT已经踩过的坑,会成为百度再次发力布局对话机器人的教训。但是对于尚未完全跑通的产品化、商业化路径,百度的未来,或将依然面临同等的困境。
结语
时代的风口一个接一个,2021年的元宇宙之风,唤醒了很多科技企业布局元宇宙的意识,也给各行各业推进虚实结合的进程装上了加速器。
如今,ChatGPT给人们带来了AI应用潮流,更是势不可当。这些现象级概念的出现,看似是“黑科技”逐渐走向成熟后诞生的新鲜事物,实际上却不过是人类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殊途同归的结果呈现。
所幸的是,在国内因为有百度之类的科技企业的存在,让我国在这场技术竞争大赛中,也能拿到入场券,甚至进入决赛圈。如此看来,ChatGPT的走红,不像是对百度的威胁,更像是解药。
但愿因为ChatGPT东风而“得救”的百度,能够担负起这样的使命,让我国在AI等技术应用方面,不是重蹈过去消费电子行业集体“缺芯”的覆辙、也不再是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命运。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