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秋色正浓,到郊区找一家民宿舒缓身心、亲近自然,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可打开预订平台,动辄上千元一夜的住宿费着实令人咋舌,而翻开消费者评价,“货不对板”“贵而不值”等差评比比皆是。
这些年,随着大众旅游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文化游、休闲游,加之疫情影响,本地游、周边游热度极高。这样的背景下,郊区民宿迎来风口。于消费者而言,无需舟车劳顿,即可享受不一样的生活。于市场而言,从旅游体验到消费层次,不同品类的住宿产品进入市场,也是对行业的拓展和丰富。问题在于,火了之后的郊区民宿似乎也很快患上“网红病”,营销在线、服务下线的有之,复制粘贴、索然无趣者有之,有的干脆把“农家乐”的牌子一换就仓促上马。
反观这些乱象,其中固然有行业发展初期野蛮生长的共性,但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急功近利之心太过更是诱因。面对井喷的客流,只想着打开院门坐等入账,没有多少心思精耕细作,院落设计、文化体验等增值服务更是无从谈起。殊不知,这恰恰是对民宿运营理念的背离。要知道,与其他住宿类产品相比,民宿的魅力就在于因地制宜,能够提供更具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成为游客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或生活方式的媒介。纵观那些知名品牌,或是“+露营”“+扎染”,或是“+研学”“+国潮”,莫不是找到了各自的支点,才在市场上立住了根。
《中国民宿发展报告》披露,民宿建设投资额不菲,近六成都在两百万元以上。收回投资却不是立竿见影,即使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头部区域,也需要8-10年的时间。换言之,进入这一行业必须做好细水长流的准备,越是浮躁越可能亏本。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为根,倡导尊重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而无论是找准自身定位,打响独特品牌,还是涵养文化气质,打磨“生活哲学”,都需要一定的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速成。
一地有一地的风情,一业有一业的特色,快速发展的民宿业更加需要慢功夫。沉下心来,将“民宿+”做起来,行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汤华臻)
关键词: 快速发展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